中国的成语喜怒哀乐,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汉代王充《论衡•本性》:“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
喜怒哀乐意即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喜怒哀乐也是中医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索,它与“悲、恐、惊”合称为中医“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合称为五志。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作为病因,七情是指过于强烈、持久或突然的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的情志活动。因而病称为因郁致病。此外,由于某些慢性疾病,体内脏腑功能长期失调,引起人的精神情志异常,称为因病致郁。
七情不仅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可促进病情的好转与恶化。由于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七情损伤,可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一般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1.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怒为肝之志。
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性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暴怒,则反伤肝,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为病。肝气上逆,血随气升,可见头晕头痛、面赤耳吗,甚者呕血或昏厥。肝气横逆,亦可犯脾血致腹胀、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样。若克胃则可出现呃逆、呕吐等。由于肝肾同源,怒不仅伤肝,还能伤肾。肾伤精衰,则现恐惧、健忘、腰脊酸软等症。肝为五脏之贼,故肝气疏泄失常可影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导致多种病变。
2.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全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
3.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
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4.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
悲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
5.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正常的心理活动,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
6.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
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活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7.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
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对那些会影响我们情感变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高兴还是伤心,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能遇到事情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分激动,要让自己的心态永远处于一种中和平衡的状态。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其实与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费时间甚至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处境抑或为身外之物而大喜大悲呢?
- 相关阅读
- 什么性格决定生什么病,自己看看吧
- 性格开朗寿年高
- 70%的疾病都源于它,从今开始你得远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