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无白血病病名,那到底怎么治疗的?在医学上针对白血病的治疗中医不是主流,很多时候是治疗效果不好的时候才会被想起的治疗方式(西医化疗失败、移植效果不好等情况)对此,有很多病人疑虑中医的治疗,以及中医是否有效?下面简单认识一下。

中医是怎么白血病的?有没有效果?

目前在医学上,西医为主观治疗白血病,中医可以作为一个合适的助手来介入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结合目前国内多位中医老学者以及临床医者(包括已故医者)关于白血病的主要几点医论,从“辨证”入手,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提一定是针对性的中医,而不是骗子中医之类的。

中医的治疗也很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给药模式,一般是中医药材搭配成方熬药汤服下。

针对几点中医辨证论下面开展医者相关经验见解。

第一点,中医学无白血病病名,由于白血病具有贫血、发热、出血及浸润的表现,如肝大、脾大、淋巴结肿大等,因而常将其归于中医学的“虚劳”“血症”“徵积”范畴;由于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故又有归属为“急劳”者;由于常有发热,又有称为“热劳”者。

由于“耗血伤髓”而出现虚劳证,而虚劳证的病位主要在肾,具有虚劳表现的白血病病因病机也多从“肾”论证。

温病中提出“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证,与急性白血病出现的高热、出血倾向有某些相似…急性白血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发展转归与温病有很多相似之处。…温病中注重祛邪的理论,对治疗白血病也具有指导意义。

急性白血病主要是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异常增生积累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临床常有肝、脾及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故从中医学宏观的症状、病因病机来看,本病的病理机制为“痰”。

急性白血病的出血症状在中医文献中统称为“血症”。中医对血症有个概括性的整体认识:一为血热迫血妄行,一为气虚不能摄血。前者为实证,伴有发热、发斑、外感等证;后者为虚症,是因气虚脏统失司,血不循经,血失气散。

急性白血病的继发感染,主要由于免疫功能降低,缺少正常中性粒细胞,丧失了防御功能。这种现象属于“卫气虚”的范畴,是因虚致病。《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往往由轻微的刺激,便引起严重的后果。

白血病的浸润现象,大多表现为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属于中医的“失营”“马刀”、“痰核”范畴,多数为肝肾阴亏,痰毒胶结的本虚标实证。肝、脾肿大在《内经》、《难经》上称为“积”,根据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名称。

再补充小儿白血病的辨证认识,因类似“小儿急劳”,又因其主证为高热,大出血,亦可归属血症范畴。初期邪毒炽盛,充斥表里三焦,入营动血,可借鉴温病治法。